近日,合肥星能玄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能玄光“)获亿元天使轮融资,博将资本、中科创星、招商局资本等参与投资。此前,星能玄光团队已于合肥中科大等离子体所实验室研发设计、并建成我国第一台中型的串联磁镜场反装置,并成功运行、实现等离子体放电,拥有十余年验证经验与基础。
在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能源转型挑战以及AI时代能源需求剧增的背景下,能源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与现有的核裂变技术不同,可控核聚变不产生长期放射性废物,且原料丰富,理论上可以提供几乎无限的能源供应,具有清洁、高效、可持续、安全可控等显著优势,有望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根本性解决方案,被视为人类的终极能源。行业预测,到2035年,核聚变电站有望实现并网发电,聚变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从2021年起,全球的核聚变投资快速增长。根据美国的聚变能产业协会(FIA)于2023年7月发布的《2023年聚变能产业报告》,截至2023年初,全世界核聚变公司吸引了超过60亿美元的投资,较2021年初的18.72亿美元增加四十多亿美元。全球私营核聚变公司数量从2017年的5家增长至2023年的50家左右。中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也呈现加速的态势,形成了两大国家项目和商业公司并举的格局:国家项目包括"东方超环"(EAST)和"中国环流系列",他们在实验进展上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商业核聚变公司都在积极推进核聚变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
目前,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主要方案之一是磁约束路径,而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技术就是托卡马克方案(包括紧凑型、球形等),其拥有丰富的研发基础,也是我国主要发力的技术路径。但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电流破裂的风险问题、高昂的设备造价与维护成本、较长的建设周期等问题,至今还未实现商业化。此外,仿星器也是最早提出的磁约束方案之一,仿星器本身线圈设计的难度使得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其成功运作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来精细调整设计。因此先进仿星器的建造也存在极高的成本和结构复杂性问题,多数仍处于概念阶段,需要一定积累以进入技术快速迭代期。
而直线型场反磁镜装置路径相对上述两种主流方案因具有高比压值、约束简单、体积更小、经济性高等优势,在未来分布式、建设规模更灵活的发电场景优势明显,被认为是可控核聚变经济性发电的有力竞争方案。业内可对标的相同技术路线的同行公司(Helion、TAE)均处于业内领先地位,有望较快实现商业化发电。
星能玄光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赋权成立的直线型可控核聚变装置公司,专注于提供先进的直线型场反磁镜技术方案实现聚变能,以及辅助未来可控核聚变电站的建设,并为社会提供可商业化的先进等离子技术的应用和一系列科技服务。
星能玄光创始人孙玄教授为“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场反位形磁镜装置第一人”,曾拥有美国多家场反位形高校研究室、TAE公司研发经验,可控核聚变研究积累20余年,参与多项相关高校、国家级项目建设。此外,孙教授带领的创始团队成员在创新型核聚变研究上也有多年经验,技术沉淀深厚。
星能玄光表示,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新一代KMAX-U直线型场反磁镜可控核聚变装置的研发和建设、研发团队的组建与扩充等业务。
星能玄光创始人孙玄教授表示,"可控核聚变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解决能源问题,而解决能源问题必须考虑其经济性。先进场反磁镜的三重约束概念是我们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的可以加速研发聚变能应用的方案,它的经济性将超过传统的方案, 促进聚变的商业化。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可控核聚变是一个未来的科学,它的实现可以为未来众多科技的实现提供条件;我们可能正处于走出地球的前夕,未来探索宇宙的动力来源是什么?我认为先进场反磁镜独特的设计也将是未来我们探索宇宙的理想核聚变推进器。"
博将资本前沿科技板块负责人罗雨馨表示,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前景令人兴奋,但发展路径仍充满挑战。我们支持前沿颠覆性技术和企业的发展,可控核聚变有望成为低碳能源领域的颠覆性变革技术。星能玄光创始团队拥有深厚的直线型场反磁镜技术背景和研发经验,在国内市场中具备极高的稀缺价值。
博将资本联合创始人杨玥希表示,全球面临重大的能源结构化转型,聚变核能是清洁、可持续的终极能源形态,是人类对于能源科技的极致探索。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商业可控核聚变公司,我们期待陪伴星能玄光一路成长,共同迈出从工程化到商业化的关键一步,提供世界领先的、低成本高性能的可控核聚变能源解决方案。